电商正能量

新时代

时间:

电商正能量

新农人”的两本账

年味还没有走远,订单源源不断。正月初四上午,“一味食品店”网店店主李星河早早上岗。

山西稷山:“灯笼村”红红火火迎新春

杨赵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灯笼制作专业村,灯笼制作已有上百年的历史。2008年,杨赵村的“传统灯笼制作技艺”被列入运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元宵佳节,老字号里品团圆

四川成都赖汤圆门店,顾客们围着汤圆的香气摆起“龙门阵”,那是属于一座城市的安逸;浙江嘉兴五芳斋总店,食客们纷至沓来,只为那一口儿时的软糯香甜;北京磁器口,锦芳小吃店,顾客从元宵柜台前一直排到了马路上……

擦亮中国品牌,老字号加速“出海”

老字号是我国工商业发展历史中孕育的“金字招牌”。近年来,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,越来越多老字号乘风“出海”,积极拓展海外市场,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。

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全力保障今年春耕农资供应

各级供销合作社要不断创新优化农资服务内容和方式,因地因苗加强技术指导,积极应对防范春旱、倒春寒、病虫害等灾害,大力开展测土配方、统防统治、农机作业等农业社会化服务,积极组织开展送产品、送技术、送服务的供销农资下乡活动,线上线下融合扩大供应、优化服务,降低农资流通成本。加强农资市场监测,积极做好调查调度,及时掌握本地春耕农资供应进展情况,提高风险防控能力。

小小绣针,绘就彝乡致富增收的“锦绣图”

当地做足“指尖文章”,多措并举推动彝绣“绣品变产品、秀场变市场、绣片变名片”三大转变,成为群众增收、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渠道。5.7万名绣娘、530多户彝绣经营户、2亿多元产值……广大群众用一针一线绣出幸福图景。

黄河岸边的冬捕人

冬日时节,内蒙古达拉特旗树林召镇的村民在结冰的鱼塘上凿冰、拉网,捕捞人工养殖的“黄河鱼”,以备春节前夕上市。达拉特旗位于黄河“几”字弯,人工养殖的“黄河鱼”是当地的一大特色。

新疆巴克图口岸新春外贸“开门红”

新疆塔城地区口岸管理委员会统计,2023年1月,塔城巴克图口岸累计出入境车辆3800多辆,进出口货物3.41万吨,货值12.57亿元,其中,出口成品车1456辆。与去年同期相比,各项统计数据均有大幅增长。

赶制宫灯迎佳节

春节临近,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屯头村的宫灯生产厂家加紧生产,供应节日市场。藁城宫灯历史悠久、产品丰富,2006年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目前,藁城宫灯年产量近1亿对,销往海内外市场。